离婚时对方把存款转到父母账户怎么办?
在离婚案件中,一方将存款转移至父母账户是典型的隐匿共同财产行为。根据法律规定,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、投资收益等均为共同财产,双方享有平等处理权。若一方未经对方同意,通过转账、取现或赠与等方式将资金转移给父母,意图在分割财产时减少另一方所得,即构成违法。常见动机包括逃避分割义务、报复或提前侵占财产,这不仅违背诚信原则,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另一方需保持冷静,首先应全面收集证据。证据是主张权利的核心,包括银行流水记录、转账凭证、聊天记录或录音录像等,证明款项原为共同财产且被单方转移。例如,可通过银行申请打印账户明细,标注大额转账记录;若对方通过电子渠道操作,则保存相关截图及时间戳。同时,注意收集对方承认转移行为的通讯内容,或证人证言如亲友知晓内情。证据需真实完整,必要时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电子数据保全,以防销毁。
收集证据后,应及时采取法律行动。在离婚诉讼中,向法院提交财产保全申请,冻结相关账户以防止资金进一步流失。根据民法典规定,对于隐匿、转移共同财产的行为,在分割财产时可对过错方少分或不分。法院会审查转移时间、金额及动机,若认定属恶意行为,可能判决追回全部款项并赔偿损失。若转移行为发生在离婚诉讼期间,还可主张对方承担诉讼费用和律师费。实践中,法院注重保护弱势方权益,但需原告提供充分证据链。
除了诉讼,还可通过协商或调解途径解决。例如,在律师协助下与对方沟通,要求返还存款并重新分割财产;若对方配合,可达成书面协议并经公证确认。调解方式成本较低,但需确保协议具法律效力。若父母明知转移违法仍协助接收款项,可能被视为共同侵权,需承担连带返还责任。因此,提前评估对方态度和证据强度,选择合适策略至关重要。
离婚时存款转移至父母账户并非无解难题。关键在于及时行动、扎实举证并善用法律工具。通过民事追索、诉讼请求或协商调解,多数情况下能有效挽回损失。同时,此事警示夫妻应建立透明财务习惯,防范潜在纠纷,维护婚姻中的信任与公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