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冥币骗婚骗取彩礼如何定罪?
以冥币冒充真钞骗取彩礼的行为,本质上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通过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诈骗行为。根据我国刑法规定,此类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,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在司法实践中,需要重点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故意、诈骗金额、作案手段等要素,综合判断其社会危害性,确保罪责刑相适应。

此类诈骗案件通常具有明显的预谋特征。犯罪分子往往会精心编织婚恋陷阱,通过中间人介绍或网络交友等方式物色目标,选择经济条件较好且急于成家的受害人。在取得信任后,便会以当地婚俗为名索要高额彩礼,并在交接过程中采用调包手法,将事先准备好的冥币装入红包或包裹中,得手后立即逃匿。
从法律适用角度分析,这类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法定构成要件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,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的行为,使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,最终导致财产损失。需要注意的是,即便行为人辩称是婚俗玩笑或无心之失,但只要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主客观要件,就应当依法追究刑责。
在具体量刑时,司法机关会综合考虑诈骗金额、作案次数、受害人数、退赃退赔情况等因素。根据司法解释,诈骗金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即构成"数额较大",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;若金额达到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则构成"数额巨大",刑期在三年至十年之间;超过五十万元则属于"数额特别巨大",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。
对于团伙作案的骗婚案件,法律处罚更为严厉。组织、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,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。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、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。即便是在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从犯,也应当依法从轻、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。这种分级处罚原则体现了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。
除了刑事责任,受害人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追索损失。根据民法典规定,因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,受害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。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,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。这意味着受害人不仅可以要求返还彩礼,还可以主张利息损失。
预防此类诈骗需要多方合力。个人在婚恋交往中应当保持理性,对索要高额彩礼的要求保持警惕,尽量通过银行转账等可追溯的方式支付大额资金。社区和基层组织可以加强婚恋诚信教育,普及法律知识。金融机构也应配合公安机关,对可疑的大额取现行为进行风险提示。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的格局,才能有效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。
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,应当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。对初犯、偶犯且积极退赃退赔的犯罪嫌疑人,可以依法从宽处理;而对组织骗婚团伙、流窜作案、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,则要依法从严惩处。同时要注重追赃挽损工作,最大限度为受害人挽回经济损失,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。
冥币骗婚骗取彩礼的行为严重破坏社会诚信体系,必须依法严厉打击。通过完善法律制度、加强执法力度、提升公众防范意识等多管齐下,才能有效遏制此类违法犯罪活动,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。